從2012年起開展體系“有效性”研究至今,中是業已形成一套相對比較完備的有效性審核理論和實踐經驗。在完成課程設計,探索方法工具,開展隊伍建設的同時,利用今年疫情防控這個特殊的“空閑期”,開始有效性審核信息化系統研發,助力固化有效性審核成果,提升有效性審核效率和效果。
體系有效性審核,難點在意識轉變,重點在結果驗證。
一、從“符合性”向“有效性”觀念意識轉變
二十多年的“符合性”審核,導致多數審核員難以改變的習慣性思維包括:
1. 重過程,輕效果。只會按文件規定審核企業“做沒做”,而不會驗證做得“對不對”“好不好”。
2. 離了文件記錄,就不會審核。多年來所謂的“寫我所做,做我所寫,記我所做”“沒有證據就等于沒有發生”等傳統觀念,導致凡事都要求企業拿記錄來證明過程和結果,誤導企業過份“工作留痕”,出現形式主義。這種工作留痕式的形式主義業已成為企業負擔,降低了工作效率,分散了員工精力,加大了管理成本,成為影響體系健康運行的痼疾,令人深惡痛絕。
3. 只會查“點”的問題,不會管理追溯。體系審核不同于安全檢查或隱患排查,體系審核的對象是管理。而多數審核員業已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為安全檢查員,只會在現場或文件記錄中扒拉幾個問題較差,水平高低的審核員只是扒拉的問題多與少的區別,而沒有把自己定位在真正意義的管理體系審核員的高度,不會對問題進行“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的管理追溯,所以,體系審核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體系審核。而盡管提出一些“點”的問題,卻又不充分,所以連個安全檢查都算不上,不倫不類。
一國、一企、一團隊,最難莫過于人的觀念意識轉變。上述這些傳統固有的觀念意識,對審核員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成為由“符合性”向“有效性”審核轉變的最大障礙。審核機構如果不能夠采取措施突破這一關,則“有效性”審核將無從談起。
二、探索實踐“結果驗證”的方法和工具
有效性(ISO9000:2015)是指完成策劃的活動并得到策劃結果的程度。對于“完成策劃的活動”的審核,我們習慣稱之為“符合性審核”。多數審核員對此都比較熟練。“文件咋寫我咋審”,按部就班查企業相關過程的“規定動作”。不客氣地講,這類“符合性審核”只要不傻不乜(nié),扒拉個腦袋都會。但對“得到策劃結果”的審核卻是薄弱環節。比如在審核“培訓管理”時,“符合性審核”側重于培訓計劃、培訓記錄以及培訓效果評價等資料性檢查,而對于培訓應達到的“結果”卻視而不見。而驗證“結果”恰恰是“有效性”審核的主要特征,沒有結果驗證就不能稱之為有效性審核。
審核員不會做結果驗證,主要原因一是意識問題,二是缺乏方法和工具。意識轉變不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我們不可能去等,那么剩下的就是研究方法和工具了。
“結果驗證“是個技術活,需要策劃簡單、有效的方法和工具。某游樂園蹦極跳項目,最大風險就是鋼絲繩斷裂。根據要求,工作人員每天要對鋼絲繩的磨損、腐蝕、斷絲等情況進行檢查,并填寫檢查記錄,但該游樂園負責人對這種檢查方式不放心,他提出結果驗證的方法是每天誰負責蹦極跳誰就第一個跳。這就是符合性與有效性審核的區別。符合性審核只是去抽查鋼絲繩日常檢查表,以此來判定工作人員是不是按規定要求去檢查,而有效性審核則要驗證鋼絲繩到底合格不合格,不是檢查記錄合格就能夠足以證明鋼絲繩合格。那么工作人員第一個跳就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驗證方法。
高手在民間。在日常審核中經常會發現一些專業檢查人員有不同的“結果驗證”的“絕活”,但只屬于是個人經驗,沒有把它們總結升級為“組織知識”,形成共享。
開展“有效性審核”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要群策群力,探索實踐“結果驗證”的方法和工具。
經過幾年的努力,中是公司收集、總結出部分典型的“結果驗證”的方法,如:
- 現場應急演練觀摩審核指南;
- 管道踏線審核指南(適用于管道企業);
- 備用設備試運行;
- 員工應知應會測評;
- 現場模擬作業許可(中石油“規定動作”);
- 領導干部HSE履職能力評估(中石油HSE工具)等。
有效性審核在路上,原因在于還有更多的“結果驗證”的方法和工具有待我們去開發研究。
版權所有 ? 北京中是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廣順北大街博泰國際商業廣場B座908
郵編:100102 京ICP備19022341號

關注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