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因素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措施確定是HSE管理體系的核心,也是企業HSE管理的基礎工作。為夯實基層站隊HSE工作基礎,有效控制HSE風險,持續改進HSE績效,我們按照統一、規范、簡明、可操作的原則,在能源企業基層開展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完善各項風險控制措施,提高基層員工風險防控意識和能力,使基層HSE風險可防可控,提高HSE管理的有效性。
一、分析現狀,危害辨識有的放矢
(一)開展調研。為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全面了解試點單位現有風險管理現狀,征詢試點單位對于項目實施的意見和建議,項目工作組、咨詢組與試點站隊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班組長及部分崗位員工進行了座談與交流,并查看現場,收集資料,為下一步有針對性開展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提供充分的輸入,確保辨識評價工作與試點單位的現有管理及實際情況緊密結合,增強危害辨識工作的實效性。
(二)問題分析。根據調研情況分析基層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基層員工參與性不高、未結合試點單位實際情況進行辨識、辨識評價單元劃分不合理、辨識不全面、設備設施危害因素沒有系統辨識、危害因素描述不規范、風險描述不具體、沒有針對每條危害因素確定相應控制措施、辨識評價結果未能有效導入現有控制措施中等,如隱患治理、作業指導書、計劃書、安全檢查表等,特別是崗位安全教育培訓,以及未建立風險分級防控機制、未針對不同級別風險實現分級管控、HSE風險教育缺乏統一的培訓教材、對培訓效果未進行必要的評價和考核等。
(三)確定目標。根據調研情況,我們提出以下六方面工作目標:一是提高基層站隊各崗位員工在危害因素辨識評價工作中的參與度,做到全員、全崗位、全過程開展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增強站隊全體人員HSE風險意識;二是結合試點單位實際情況開展工作安全分析、安全檢查表等風險管理工具在危害因素辨識過程中的應用,提高危害因素辨識評價的系統性、全面性和實效性;三是規范危害因素和風險描述,便于基層員工學習和理解;四是項目實施結果導入作業文件,將風險管理融入業務工作中;五是建立風險分級防控機制,針對不同級別風險實現公司、分公司、站(隊)、班組分級管控;六是建立站隊、班組(崗位)危害因素臺帳,為基層HSE培訓提供輸入。
二、強化培訓,辨識能力有效提升
(一)有針對性培訓。針對試點單位相關人員和班組長進行危害因素辨識與評價的培訓,培訓重點內容包括辨識與評價工作的意義、作業單元劃分及危害因素辨識方法等。通過培訓,為各試點單位危害因素辨識與評價工作做好技術準備。
(二)現有風險控制措施分析與風險評價培訓。開展試點單位現有控制措施分析與風險評價的培訓。主要內容有兩方面:一是針對辨識出的各類危害因素,梳理現有控制措施并進行分析,主要查找在操作規程、作業指導卡、HSE現場檢查表、作業指導書、作業計劃書、管理方案、隱患治理計劃、教育培訓、管理制度、應急預案等控制措施方面的現狀和不足,為隨后修訂完善及增補控制措施提供依據;二是風險評價,針對能源企業風險類型和特點,在通用的LEC評價法的基礎上進行細化和完善。培訓現場采用互動問答的方式,大家相互提問討論,練習作案例,使培訓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為風險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基礎。
三、全員參與,危害辨識深入徹底
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僅靠少數HSE骨干來完成是不夠的,必須調動員工的廣泛參與,才能達到全員提升風險意識和提高自我風險控制能力的目的。為此我們從前期調研、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方法培訓、單元劃分、危害識別及風險評價、風險控制文件梳理、制定完善風險控制措施、建立班組危害因素臺賬,組織學習班組危害因素及風險控制方法,全過程要求班組長及部分優秀員工帶頭參加,全員參與。在危害辨識過程中,一是每位員工結合崗位實際填寫《崗位員工危害因素和風險識別表》《異常條件下作業活動風險調查表》,要求員工聯系本崗位實際和案例,參與討論、分析和識別各個作業步驟中的危害因素與風險;站隊管理人員填寫《管理者危害因素和風險識別表》;班組長匯總提交站隊,站隊匯總各班組數據形成站隊危害因素臺帳初稿,再組織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評審和補充識別,完成辨識階段工作。二是組織試點單位站隊安全管理人員、班組長和部分優秀員工進行評審,重點評審作業活動和工作步驟的正確性與完整性及辨識出的危害因素,保證全面、客觀、準確,做到不漏掉一個場所、一臺設備、一個設施、一個環節。
四、科學評價,風險等級劃分準確合理
風險評價是指評估風險大小以及確定風險是否可容許的全過程。為確保結果準確合理,我們針對不同單位的人員結構,分三級采用適當方法進行風險評價。
(一)班組級風險評價采用經驗法。下發崗位危害因素調查表,在各崗位開展危害因素調查的同時進行班組崗位級風險評價。崗位員工根據工作經驗針對識別出的危害因素判斷風險大小,并從高到低,用紅、橙、黃、蘭四色標注。班組長匯總上報站隊。
(二)站隊級風險評價采用LEC法。主要是試點站隊辨識評價小組成員,包括安全管理人員、技術員、班組長及業務骨干,對危害因素辨識結果用LEC法進行評價,之后用經驗判斷法進行修正,確保評價結果的準確。
(三)廠級風險評價采用專家評審的方法。對各站隊評價出較高以上風險進行審定,評審組成員包括安全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基層站隊安全管理人員。在評審會議中,75%以上成員達成共識,列入相關評價等級。評審結束后,將高度風險清單報廠級進行評審備案后下發實施。通過評審,為制定完善相應控制措施,實現風險分級管理提供依據。
五、精心梳理,風險防控措施完善有效
(一)開展相關作業文件梳理。針對辨識出的各類危害因素梳理現有控制措施并進行分析,主要查找在操作規程、作業指導卡、HSE現場檢查表、作業指導書、作業計劃書、隱患治理計劃、教育培訓、管理制度、應急預案等控制措施方面的現狀和缺陷,為修訂完善及增補控制措施提供依據。
(二)修訂增補風險控制文件。通過梳理,對作業文件尚未覆蓋到危害因素,進行了修訂和增補。
(三)策劃風險分級防控方案。根據風險大小進行分級風險控制,主要是辨識評價結果與運行控制、HSE教育培訓、HSE監督檢查、應急管理相結合。首先對評價出的高風險優先考慮制定相應的專項方案,列入公司、分公司(廠)、站隊、班組(崗位)的重點檢查內容;其次對評價出的較高風險采取無費低費措施消減風險,對照修訂完善各類運行控制文件,列入分公司(廠)、站隊、班組的定期檢查項目;第三對評價出的一般風險視情況,考慮在相應的運行控制文件中制定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崗位采取風險提示的方式對員工進行教育,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管理和檢查內容;第四是評價出低風險視情況維持管理。
六、學習教育,崗位員工應知應會
(一)制定培訓計劃和學習方案。為更好轉化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成果,確保班組大多數員工熟知本崗位的危害因素、存在風險及風險控制措施,提高HSE意識,做好屬地安全管理工作,我們制定了基層班組HSE風險管理培訓計劃和學習方案,并以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估成果之一——《班組危害因素臺帳》結合企業相關要求,確定學習內容。另外,在方案中對學習人員范圍、學習方式、學習要求等五方面內容作了具體規定,提高了可操作性。
(二)按計劃方案組織學習,評價學習效果。各試點站隊風險管理學習主要采取集中培訓和崗位自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對崗位作業活動、作業步驟、設備設施的檢查點、檢查內容、危害因素、崗位應急及事故案例進行全面學習,并對學習效果進行測試。通過學習使員工基本掌握了崗位風險類型及控制方法,對提高員工HSE意識,規范安全操作行為起到積極作用。
七、持續改進,鞏固風險管理有效機制
危害辨識工作是持續改進的過程,生產設備、裝置、工藝過程、作業環境及人員等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會不斷生成新的危害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按照PDCA管理模式,持續開展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更新工作。一是要求基層站隊每年組織一次系統性修訂。及時辨識實際工作中發生變更產生的危害因素,評估風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二是結合行業新發生事故事件和隱患,舉一反三,并將相關內容列入風險管理臺賬;三是定期檢查與考評,確定量化可測量的指標,如物的不安全狀態和人的不安全行為控制指標,崗位危害因素及風險控制措施的掌握情況等,并將這些指標列入HSE指標考核評分細則,按規定頻次進行檢查與考評。
總之,基層站隊是HSE管理工作的著力點和落腳點,HSE事故事件也往往發生在基層站隊,因此,抓好基層站隊HSE風險管理工作,筑牢基層站隊HSE工作基礎,才能有效保持和提升企業安全環保平穩運行態勢。
版權所有 ? 北京中是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廣順北大街博泰國際商業廣場B座908
郵編:100102 京ICP備19022341號

關注公眾號